返回

知否:我是皇太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三十八章 司马光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常言道皇权不下乡。

古代朝廷最低的行政单位只到县一级,而一县真正的官员基本只有三五人。

宋朝因为优待文人,官员众多,各种官衙都比较臃肿。

但是一个县的县官最多也不超过十人。

这点人管理一县之地肯定管理不过来,需要招募一些小吏,衙役辅佐他们。

即便如此,县衙管理的也只是县城,底下的乡村靠的是自治。

这才有了皇权不下乡的说法。

县里人手本就紧张,青苗法的实行,登记核查都需要人手。

好在真正借钱的百姓也不多,还能忙的过来。

随着那些地主乡绅出招,各县就有些焦头烂额了。

于是纷纷向府衙求助,然而府衙那边迟迟没有回应。

各县官员也不急,反正他们报上去了。

其实各县官员,除了一小部分人外,大多数人对于青苗法都很排斥的。

要想治理好一县,少不了地主乡绅帮忙配合。

平常他们还能得到地主乡绅的一些孝敬。

而且他们的亲族有不少都是地主乡绅,青苗法不仅损害了他们本人的利益,也损害了他们亲族的利益。

然而之前清查田亩的时候,赵兴处理过一些官员,震慑力还在,他们不敢阳奉阴违。

那些地主乡绅勾连起来商议对策,也曾暗中联系过各县一些原本交好的官员。

派佃户去借钱,就是那些官员给他们出的主意。

毕竟那些官员负责各县的青苗法施行,知道七寸所在。

开封府衙那边迟迟没有回应,也代表着没有应对的办法。

这个消息很快就被一些官员传给了地主乡绅。

那些地主乡绅自以为自己赢了弹冠相庆,好不高兴。

一连七八天过去,依旧没有任何动静。

而各县办理青苗贷的地方,每天被这些地主乡绅派去的佃户围的严严实实的。

他们也不闹事,只说自己要借钱。

这样导致真正需要借钱的百姓每天空排队,根本轮不上他们。

加上有人暗中推波助澜,刚刚好起来的口碑大跌,甚至还不如之前。

以前百姓对官府不信任,也没有抱多少希望和期待。

如今一些百姓刚刚有了点期待和希望,没多久就破灭了,自然对官府更没有好感了。

…………

开封府各县出现问题的时候,汴京这边也有了动静。

好似商量好的一样,这一日朝堂近半官员弹劾赵兴。

这些官员弹劾赵兴的理由只有两点。

一:赵兴未经朝廷批准,擅行新法。

二:青苗法虽然利息低,但也属于是放印子钱,对朝廷名声有损。

如今各县民怨沸腾,就是最好的佐证。

官家面色阴沉,说会命人调查,改日再议,便宣布了退朝。

散朝后,官家命人召赵兴来到皇宫,见面后劈头盖脸的把他骂了一顿。

自赵兴出生,十几年间,父皇从未骂过他,甚至说话重点的次数都很少,可见父皇有多愤怒。

“朕都说了让你不要瞎折腾,如今清查田亩尚未结束,你又弄出一个什么青苗法,朕知道你这么做是为了百姓考虑,可是如今最重要的是清查田亩。做事要循序渐进,急不得。朕之前跟你说的那番话,你就一点没听进去?”

官家见赵兴低头不语,一副任打任骂的样子,心里更加恼火。

“父皇,您先消消气。”赵兴赔笑道:“父皇,您说儿臣瞎折腾,但是儿臣所做之事真的是瞎折腾么?要不是儿臣那么做,如今朝中反对清查田亩的不知凡几。虽说现在无人反对了,但并不代表着不反对了。儿臣这么做,也是在转移视线。如今那些人都在盯着青苗法,也没心思去理会清查田亩之事了。”

“这么说你还有功了?”官家冷哼道:“你可知青苗法是新法,你现在推行青苗法,朝中官员会怎么想?”

“会觉得儿臣有变法之心,事事防着儿臣呗。”赵兴无所谓道。

“你知道你还这么做?”官家闻言更气了。

赵兴想要变法他并不反对,但在没有登基,彻底掌控朝堂局势之前,不能露出丝毫苗头。

否则赵兴登基后,朝中守旧派都会防着他,不利于他掌控朝廷局势。

“你之前跟朕说过,想要变法不用打着变法旗号,也不要想着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朕原本还觉着你稳重,心里甚是欣慰,但你你看看你如今做的。”官家冷声道。

“父皇,儿臣是这么说过,但是和儿臣所做之事并不冲突。儿臣的意思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变法是瞒不住的。儿臣说不用公开宣布要变法,不是为了防现在朝中弹劾儿臣的这些人,而是防着那些说祖宗之法不可改的迂腐官员。”赵兴说道。

变法改革要一步一步来没错,但是朝中官员又不是傻子,查个盐务,清量田亩都算不上变法,不还是一堆人反对么?

对于这些人来说,是不是变法不重要,他们看的是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利益。

若是变法对他们有益,这些人肯定会成为支持者,而那些心系国家的人反而会反对。

赵兴所说的不对外宣称变法,防的其实是那些迂腐之人。

反对变法的官员,其实有两种人。

一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哪怕暂时没有波及到他们的利益,他们也会担心将来会被波及,所以官家一有变法的苗头,就会遭到他们的反对。

另一种则是认为祖宗之法不可改。

这种人并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只是为人迂腐。

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朝廷好,当然了,这只是他们一厢情愿的想法。

然而这种人比前一种更难对付。

前一种说到底只是为了利益,只要震慑一下,再给他们一些甜头,未必会有多激烈。

反倒是那些迂腐之人最难对付,他们认死理,很难被动摇。

皇帝若是不听,他们就会不停的上奏,最后来个死谏也不是不可能。

这种人虽然是自以为是,却有着自己的操守,为官很是清廉,除了迂腐外,别的方面无可挑剔,也抓不到任何把柄。

“你说的朕都明白,难道你就不能等你将来登基,掌控了局势后再去做?”官家说道。

“父皇放心,儿臣不是莽撞之人,这件事很快就能平息下来。”赵兴连忙保证道。

“你该不会又想用上次的那种手段吧?”官家皱眉道:“朕告诉你,那种手段不准再用了。”

“父皇,儿臣没打算那么做。”赵兴摇头道。

“那你打算怎么做?”官家不放心的问道。

赵兴无奈,只好把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

官家听完沉默了一会,点头道:“这么做倒是可行,这次风波过去,你给朕老实点,否则以后天天来上朝!”

从头到尾官家都没说过取消青苗法的话。

青苗法他也了解过,确实利国利民。

而且这是赵兴这个太子弄出来的,若是因为官员反对,就给取消,对赵兴的威严是个不小的打击。

将来赵兴想要实行变法,也会难上加难。

他叫赵兴过来,可不只是为了训斥他,也是叫他来商量如何应对这件事。

既然赵兴有了应对办法,他也觉着很可行,便同意了下来。

不过他担心赵兴后面还会闹什么幺蛾子,不放心的恐吓恐吓赵兴。

“父皇放心,儿臣这下肯定老老实实的。”

还别说,父皇说别的他未必怕,但是让他天天上朝,他真怕了。

早朝虽然五天一次,但并不代表除了早朝就没有别的朝会了。

前文就说过,早朝是大朝会,更多的是皇帝为了防止被人蒙蔽,也是给百官一个进言的机会。

早朝汴京五品及以上官员都能参加,人多口杂,商议什么国家大事,岂不是很容易走漏消息?

除了早朝外,每天上午父皇都会召见各相公和六部尚书侍郎等一众身肩要职的官员议事,被称之为内朝。

这个才是真正商议国家大事的议会。

父皇所说让他天天上朝,指的就是早朝和内朝。

赵兴身为太子,参与这些是迟早的事情。

但是他对此兴趣不高,之前他也参加过,父皇让多听多看少说。

说白了他没有任何话语权,参加个什么劲。

官家又叮嘱了赵兴几句,就把他给打发走了。

赵兴去拜见了曹皇后和母妃,陪她们说了会话,才离开皇宫。

“臣司马光拜见太子殿下!”

一个四十多岁,身穿绯色官服的官员等在宫门口,见到赵兴出来,上前躬身行礼。

赵兴看到来人有些头疼,不过面上却带着微笑道:“司马同知免礼。”

司马光如今担任正五品的同知谏院,和从六品的起居舍人。

前者是负责向官家提建议和规劝官家言行的,后者则是记录官家平常言行的。

赵兴之所以见到司马光觉得头疼,是因为他和王安石一样都非常执拗。

和王安石比起来,司马光不仅执拗还十分迂腐。

之前他未出生之前,司马光就曾经上书奏请过继宗室,立为储君。

惹得父皇不喜,即便当时的大相公李大相公多次举荐司马光,司马光也因为这个在地方上多待了好些年。

这个说起来也是是为了朝廷,倒也没错。

但是去年年初,后宫有个比较受宠的妃嫔去世,父皇伤心之下追封的过了一点,司马光也上书反对。

人都死了,追封就是一个名头而已,朝中其余官员都未反对,司马光偏偏上书反对,还列举了一系列的原因,给父皇气的不轻。

可见其为人有多迂腐。

当然了,司马光迂腐归迂腐,不仅能力非常强,为官清廉。

现在司马光突然来找他,看样子还等了好一会了,赵兴能不头疼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