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百年争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国藩临机断案(6)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国藩临机断案(6)

慈禧太后观马新贻遗折,怅然道:此事岂不甚奇?

慈安太后道:此事甚奇,务必严查!

奕訢道:马新贻被刺身死,江南庶务冗繁,非曾国藩不能坐镇料理。

慈禧太后道:速发谕旨,著曾国藩调补两江总督,曾臣未到任前,江督一职,暂由江宁将军魁玉署理,魁玉务必督同司道各官赶紧严讯,务得确情,尽法惩办。密旨安徽巡抚,严密关注长江及金陵局势,以备不测。

慈安太后道:曾臣既去,天津之教案,孰能善后?

慈禧太后道:左宗棠公而忘私、驭下有方;陕甘茴乱,左臣独力可支。李鸿章屯扎秦陇,实属多余,著其署理直隶总督一职,即刻督饬江淮将弁,驰赴天津,悉心处理天津教案。再传谕旨,曾国藩不可稍有懈怠,务必驰赴金陵坐镇。

曾国藩听闻马新贻遇刺,心不能静,俄尔睡去,醒后已是黄昏,怅然道:一灯荧然,几於奔赴黄泉;纵心湛然,然外患复加内忧,如此之绵延不绝,自忖已无能为力矣!余目疾已不能服官,趁此尽可引退,何必再到江南画蛇添足。

翌日,丁日昌上门拜访。

曾国藩道:月课武职之际动手杀人,确属胆大;尔与马新贻有隙,事前知否?

丁日昌道:启禀涤帅,膝下逆子屡生事端,为害一方,马新贻秉公办理,吾心再狭,断不敢以此害命。日昌无能,教子无方,还请涤帅训斥。

幕客赵烈文道:启禀涤帅,圣旨既至,涤帅正宜藉此抽身,坐镇江南。

曾国藩道:天津之教案,吾已内负疚于神明,外得罪于清议,远近皆唾骂,而大局仍未能曲全。江马遇刺案,最坏之果,吾曾家九族被诛;然岂可因一族之生死,复致江南之大乱!吾目盲不能识途,气衰不便上路,吾即上谢调任江督因病开缺折,就于此熬煎待死耳!

曾国藩托病不就,慈禧太后无奈。

七月初,李鸿章奉旨入直,两宫传谕:刘铭传督有用之兵,置之无事之地,徒耗饷需,若以百战劲卒遽予裁撤,亦属可惜。

李鸿章上疏曰:江淮趋北,淮军于北路人地较宜,而湘楚之勇,或可稍逊。陕甘之地,前有杨岳斌者,谋勇沉毅为水师第一名将,然局量稍偏,促令统帅陆军,易南而北,用违其才。又值粤捻未平,饷力难分,军多溃变,于是陕甘蹂躏尽矣。而杨岳斌亦愤不再出此两失之道也。

刘蓉刘典皆带楚军,迭任陕抚;左宗棠继往督师,论者每谓楚军宜于南而不宜于西北;曾国藩亦当为是言。

然左宗棠每欲专用楚军平茴匪,近因事机屡变,稍掺雷正绾、黄鼎、金运昌等,而于他将仍凿鈉不入。

左部现在围攻金积堡,即得手,马化龙一股若可歼除,甘事当渐起色。若甘军稍振,则陕事亦松,似无需别置一军,致左宗棠或生疑忌。

臣前赴陕,本拟自秋后即请撤归者,正为此也。兹谕旨以陕省兵力空虚,深虞该匪窜突,拟令刘铭传督办陕西军务,自系备不虞之计。

臣查刘铭传志勇才略可当一面,于军事历著成效,久在圣明洞鉴之中,其治军以操练纪律为要,爱民除害为本,至其意度豁达,性情爽直,能驾驭将士而使各尽其力,能决机俄顷而应变不穷。近年辞官归里,折节读书,神明大义,其志趣已不欲以武人自居,愿为国家效死力耶。

鸿章疏罢,致函刘铭传曰:看来宁灵一路,似可克期荡定,北山零星匪勇,不值大军剿办,或分遣一二小支,纵横兜击,总以良吏招恳良将镇抚,渐靖根诛。定靖非屯扎重兵之地,此议可缓办矣。

兄前入秦,即觉味同嚼蜡。目前将军无用武之地,俟西北肃清,拟请撤防,措辞固顺,内意惯疑虚捷,未甚释然,恐未能得大解脱,幸少忍耐沉几,待时可乎!

慈禧太后接奏,道:甘陇战事久拖不决,贼逆阿古柏侵占新疆已逾五载,刘铭传之江淮悍卒,不可久驻于无事之地,时机得当,务必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八月下旬,两江署督、江宁将军魁玉上疏曰:拿获行刺之凶犯张汶祥,始则一味混供,而讯其行刺之由,尚属支离狡诈。

给事中王书瑞闻悉上奏:督臣遇害,疆臣人人自危,其中有牵掣窒疑之处,应派亲信大臣彻底根究,勿使稍有隐饰。

慈禧太后甚怒,曰:惟以兼圻重臣,督署要地,竟有不法凶徒潜入署中,白昼行刺,断非该犯一人挟仇逞凶,已可概见。现在该犯尚无确供,亟须彻底根究。著张之万驰赴江宁,会同魁玉督饬司道各员,将该犯设法熬审,务将其中情节确切研讯,奏明办理,不得稍有含混。

午后,两宫又谕:张汶祥行刺督臣一案,断非该犯一人逞忿行凶,必应彻底研鞫,严究主使,尽法惩办。现审情形若何,魁玉此次折内并无提及。前已明降谕旨,令张之万驰赴江宁会同审办。即著该漕督迅速赴审,弗稍迟延。魁玉亦当督饬司道等官,详细审讯,务得确供,不得以等候张之万为辞,稍形松懈,此事案情重大,断不准存化大为小之心,希图草率了事也。

魁玉接旨再奏:奴才督饬司道昼夜研审,张犯刁狡异常,自知罪大恶极,必遭极刑,所供各情一味支离。讯其行刺缘由,则坚称既已拼命做事,甘受碎剐。奴才伏思前江督马新贻被刺一案,案情重大,用刑过久,又恐凶犯仓猝致命。

慈禧太后接奏,道:此供词闪烁,恐有牵制窒碍之处。魁玉技止此耳,张之万接旨月余,迟不动身,是何道理?务再严旨督促!

漕运总督张之万踯躅月余,抵达金陵,熬审十日,上疏曰:该犯自知身罹重解,凶狡异常,连讯连日,坚不吐实,刑讯则甘求速死,熬审则无一言语。既其子女罗跪于前,受刑于侧,亦复闭目不视,且时复有矫强不逊之词,任意诬蔑之语,尤堪令人发指。臣又添派道府大员,并遴选长于听断之牧令,昼夜熬审,务期究出真情,以成信谳。

给事中刘秉厚不以为然,上疏曰:派审之员以数月之久,尚无端绪,遂藉该犯游供,含混拟结。

慈禧太后亦怒,斥曰:现已四月之久,尚未审出实情具奏,此案关系重大,岂可日久稽延。

恭亲王奕訢道:启禀皇太后,奴才以为,魁玉、张之万等投鼠忌器,不敢放开手脚。倘若大刑伺候,张犯信口雌黄,胡咬一通,更难收拾残局。

慈禧太后道:倘若真乃湘楚将官抑或曾国藩发号刺杀,又当如何?

奕訢道:启禀皇太后,曾国藩公忠体国,万不会做此龌龊事情;其若主使,早已溜之大吉;其已滞直三月之久,等死乎?

慈安太后道:曾国藩滞留直隶,湘楚草莽万不敢兴风作浪。

慈禧太后道:速传谕旨,曾国藩如身体尚能应付,务必进京陛见。另,张之万务必亲自熬审,务得确情,昭示天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